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佳,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潭雀?,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永樂時期白釉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
東晉德清窯黑釉雞頭壺瓷器的紋飾題材與裝飾風格時代的不同與時尚的變化,使瓷器形成復雜多變的時代特征,它們常常被作為斷代的依據。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瓷器的燒造方法我國瓷器的燒造技術,經歷了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各個時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燒窯技術等方面的不同,給瓷器燒造留下了不同的工藝痕跡。因此,燒造方法的改變是導致瓷器具有不同特征及其變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各時代不同的燒造方法,也是我們借以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造型的部變化。例如盤碗,一要看口沿。六朝至唐代往往都是圓口,厚口緣,唐中期至五代出現花口沿,宋代出現了無釉芒口。景德鎮明清窯器無論盤碗瓶壺,凡邊沿外翻者,多做圓口,平切口者常見于民窯直口碗類。二要看底足。漢晉,平底沒有足,南北朝出現了假圈足,唐代以實心餅形足、玉璧底足為主,晚期至宋初又有玉環底足和少量圈足。唐至五代,圈足呈外撇狀。元代,樞府瓷為小圈足,底面平切,明清時的碗盤總體上的淺圈足,但明比清稍高,足墻呈內八字形,盤碗底多數下榻。清代圈足較直,底平等。經高溫熔融形成的瓷器釉質呈現一種玻璃態均質體狀態。其內部結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自行調整,由無序的亞穩定狀態逐步向有序化轉變,就是釉子的“老化現象”。老化程度不斷加深,較少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使用物理、化學方法做舊對釉子表面會有損傷,對釉子的內部結構影響較少。